查看原文
其他

这场学术盛宴,院士云集!

浙大文科 2022-06-10


10月22日至23日,以“‘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为主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范国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副校长唐立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刘作仪、处长霍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高自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黄丽华、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谭跃进、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祥培与华中生、天津大学教授何桢,以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魏江、吴晓波等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本届论坛分为11场主旨演讲和17场平行分论坛。此外,论坛还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二级分会管理条例修订进行了表决。


主题报告导览

(可上下滑动)

1. 中国铁道学会卢春房院士《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系统管理》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刘合院士《双碳目标下智慧油气田发展战略路径与措施》

3. 湖南工商大学、中南大学陈晓红院士《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前沿趋势与研究创新》

4. 东北大学唐立新院士《智能工业的数据分析和优化》(Data Analytics and Optimization for Smart Industry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霍红处长《管理科学部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

6. 阿里巴巴集团王坚院士《城市大脑与科技创新机制的几点体会》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刘作仪副主任《科学基金改革对管理科学资助工作的影响》

8. 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范式转变》

9.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一军教授《科学基金面青地项目绩效评估分析》

10. 天津大学张维教授《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金融系统工程思想》

11. 浙江大学华中生教授《数智服务与绿色发展》


开幕式致辞

丁烈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丁烈云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致辞。他围绕“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由原来的9个学部改为4个学部,学部改革传递出大科学工程的信号,即颗粒度太细不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管理科学应注重学科交叉。他强调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范式上的本质区别,并介绍了研究范式的四大发展阶段——科学实验、模型推演、计算机仿真、数据驱动建模。此外,结合学科交叉与研究范式的改革背景,他对管理科学研究提出倡议: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一味追求模型复杂度;既要求是,又要求实,基础研究也应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世界科学前沿。

吴朝晖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代表会议承办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致辞。他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生态挑战,我国积极开展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项涉及产业转型、技术革新、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此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可发挥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互、多方法融合的优势,构建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理论体系,以数字化方法支撑生态环境发展。他期待大家共同推进综合趋势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培育碳中和趋势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共同传达碳中和趋势下的新形态生态文明,争做全球碳中和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高自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高自友代表会议主办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致辞。他介绍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的历史与建立初衷——旨在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发展,为专家学者和政企人士提供一个定位高端和立足前沿的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他指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承诺的双碳目标,主动应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本次年会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意义深远。

黄丽华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黄丽华代表会议主办方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致辞。她回溯了基金会的历史与宗旨——奖励为中国管理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作者,倡导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密切联系实际,推动中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促进中国管理人才的成长,提高中国管理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她还重申了李岚清同志在15年前的讲话,指出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但管理的成功必须根植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民族文化中。她表示,本次大会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同仁们主动应对学科新挑战、新机遇的责任与担当。

开幕式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谭跃进教授主持。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秘书长关峻教授主持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二级分会管理条例修订表决。


主题报告

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系统管理

卢春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卢春房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建立了高铁系统建设的三维模型——“逻辑维、时间维、知识维”,及其与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归纳出了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的五个子系统——质量文化、质量体系、质量技术、质量方法、质量红线。卢春房重点介绍了五个子系统构成的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质量文化为核心引领、质量体系为重要保障、质量技术为基础支撑、质量方法为建设基础、质量红线为托底保障。他还介绍了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系统最优的运行机制,涉及系统的协调一致、多目标协同、能力匹配以及与外部环境协调等方面。

他表示,实施高铁工程质量系统管理,将有力提升高铁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为建成系统工程最优、整体质量最好的高铁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推动高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双碳目标下智慧油气田发展战略路径与措施

刘 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

刘合强调,“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是最重要的一个领域,面对清洁化、低碳化、分散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全球能源转型,智慧油气田建设要以开发和需求为导向,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条件下实现油气行业低碳战略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技术和保障。刘合结合油田开发及碳排放面临的形势,分析了我国智慧油气田建设面临的挑战,即主力油气田开发潜力遭遇瓶颈,降本提效难度大;非常规油气田储层条件差,效益建产难度大;安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智能油气田建设模式仍需完善,新能源转型核心技术不足。

据此,他提出了智慧油气田建设的路径和双碳目标下智慧油气田建设的措施。他认为最终的实现路径是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转型,比如在节能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和工艺的优化,尤其是二氧化碳采油技术的利用。他还结合建设智慧油气田中的数字化建设现状与不足,指出数字化建设要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以生产需求为导向,深化智慧油气田的顶层设计。此外,他提出要以机制赋能为途径,盘活油田的核心资产;要用新发展理念超前谋划,要集中力量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油气田工程技术智能化。

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前沿趋势与研究创新

陈晓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

陈晓红指出,数字经济当前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化信息、互联网平台、新兴经济模式和业态、数字化技术四大核心内容,具有数据支撑、融合创新、开放共享三大特征。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数字技术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高效手段。在现有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缺乏对资源环境管理理论的具体分析的背景下,陈晓红团队结合数字经济与资源环境管理,构建了数字经济下的资源环境管理理论分析框架,以“四维精控” 的资源与环境协同管理为核心手段,以“六方智协”资源与环境协同的数字管理为实现途径,归纳出数字经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架构及分析方法体系,并分享了数字经济对循环经济、外部性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厂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创新管理理论等理论的影响及典型案例。

陈晓红分享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其团队在资源环境综合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源环境管理发展提出了展望——应加快构建智慧、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

智能工业的数据分析和优化

Data Analytics and Optimization for Smart Industry

唐立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副校长

唐立新认为,智能工业主要以信息-物理系统融合为载体,强调数字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智能工业可分为数字化和精益化两个方面;未来的工业趋势是连接,学生的培养要面向未来的工业。以钢铁制造为例,他指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要更加强调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而不仅仅是关注单个企业。要关注下游,与下游连接,从而提供更精准的产品模式。

整数优化问题的方法及其团队的贡献,在连续优化方面则重点介绍了凸优化的方法,回答了机器学习的核心理论问题。在企业间的联系中,唐立新强调企业间联系的差异将大大影响企业发挥的社会效能,所以用于群体决策的博弈理论将发挥重要作用。他还介绍了微分博弈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博弈论和人工智能的相互作用,以及机械行业的质量分析,强调了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减少对人的依赖。利用工程/领域知识、数据科学和优化/控制的“三位一体”实现工业质量的分析与优化。最后,唐立新阐述了拓扑优化在机械工业的应用,分享了其扎根工业、献身学术的科研理念。

管理科学部学风与科研诚信建设

霍 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处长

霍红强调了国家和基金委对科研诚信的高度重视,详细介绍了管理科学部在项目申请、在研、结题过程中的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她指出,评议专家应客观公正书写评议意见,做到有理有据;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做到诚信;把认真、负责作为一种习惯;做好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同时,她建议评议专家学会在各类事务上要提升多维认知。对于申请人,她建议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研究思路与方案,注意相似度检查,认清工作的真正价值,追求高价值的研究。

城市大脑与科技创新机制的几点体会

王 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阿里云创始人

王坚指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而电气化重新发明了二十世纪的城市,但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电气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如今城市的数字化就是一百年前的电气化,并由此提出了城市大脑之问:对于城市而言,究竟需要多少资源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

为回答这一问题,王坚详细介绍了城市数字化对于城市资源效率的提升作用,并提出了城市大脑的“中枢架构”这一组织方式,以实现城市对不同资源之间的协同。结合杭州东站在数字化改革后城市资源效率提升的事例,他表示,云计算的真正作用是通过城市中枢系统将各分散系统进行互通,使得数据变成城市发展的资源。他强调,数字化的基石包括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其中,云计算是数字化的开始和基础,就如电是电气化的基础一样。最后,王坚总结,城市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提升城市资源效率上,而中国最有可能出现全球第一个完成城市数字化的城市。

科学基金改革对管理科学资助工作的影响

刘作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副主任

刘作仪主要从改革背景、改革目标、改革任务与举措三方面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改革情况。他说,科学技术发展对基金委工作提出了一些高要求:从研究范式来看,科学研究本身的趋势推动着研究范式变革,基金委越来越重视大数据驱动,鼓励学者利用数据、模型、计算、仿真等开展科学研究;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科研管理模式和经费分配方式的改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已没有太大界限,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呈现非线性互动关系,基金委鼓励各个科学部争取每年经费增量。

同时,新时代也对基金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们对基金委寄予越来越高的期望,而中美关系变化使得如今基金委与美方在信息、材料、生命科学领域几乎零合作。在此背景下,基金委开展改革,目前基本完成了三大任务,包括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为促进改革,基金委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加强从严治党、学术生态、人力资源三方面建设;完善找问题、抓重点、增投入等6个机制;加强重点项目竞争、建设良好科研氛围;强化原创与人才2个重点,取消一些执行周期长但效果不理想的人才项目,新设科技管理人才专项并采用研讨式评审。最后,刘作仪介绍了管理科学资助工作的重点,并对基金项目申请提出新要求,对自然科学研究发展提出新期许。

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范式转变

吴晓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吴晓波回顾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庆瑞院士明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一重要论断,介绍了国际上围绕技术创新管理召开的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强调技术与创新管理是一个重要领域。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科学技术的推进与应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在发生变化,核心的问题就是技术与创新的管理,其范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此,他进一步指出,技术创新的底层问题是价值创造范式的转变,具体包括“科学-技术-需求”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组织中人和机器的关系,以及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转变。价值创造范式的转变是指从“价值链”全面转向“价值网络”,前者强调异质性,后者强调包容性。

他认为,在中国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上,核心是超越追赶,如何突破范式的天花板。为此,他进行了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全面创新”的理论探索,尤其强调了“超越追赶”过程中非连续和非线性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这种作用是技术与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他建立了中国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C理论。C不仅表示中国崛起,更表示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范式转变,混沌和互补等特征。此外,吴晓波指出了可持续创新和包容性创新的新趋势,可持续创新契合“碳中和”大背景下的管理,包容性创新则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还提出了“七位一体”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引入用户和金融两大创新主体,集合“政产学研金介用”各方资源和优势,攻关专精特新的卡脖子技术。最后,他提出了两点期待:期待在中国能够诞生新的技术与管理创新的研究范式;期待中国能够突破穿越的周期,抓住重大战略性的机会窗口,实现经济的继续增长。

科学基金面青地项目绩效评估分析

李一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李一军从基金项目绩效评估的定位、方式和作用三部分展开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基金项目使用国家财政经费,要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总体上要求出成果、出人才;基金项目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因此,基金项目的绩效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同行评议下,通过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的严谨性进行综合评价。在基金项目绩效评估的方式上,李一军详细介绍了基金项目的生命过程、同行评议过程、结题报告应包含的内容,以及绩效评估的具体流程和指标。

对于基金项目绩效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李一军强调,绩效评估能够促使项目主持人开展负责任的研究,提高研究工作质量;能够督促依托单位加强对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能够使管理科学部发现新的学科生长点与创新点,遴选优先领域;使管理科学部能够了解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为制定战略规划提供依据。最后,他总结,绩效评估对每项结题项目的研究水平与工作质量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有利于激励务实创新,同时警示敷衍的项目负责人。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金融系统工程思想

张 维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

“金融交易本质上是一种关于风险的交易。”张维结合金融市场配置特点指出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随后,他围绕金融系统工程思想与金融风险管理展开了具体介绍。除了资产分散化、风险规避和转移、体系性风险等应对风险的一般性金融工程思想外,张维还分享了金融工程思想在应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利率风险等方面的体现,并具体分析了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工程思想,同时针对融资者高风险状态与投资者低风险偏好之间的不匹配根源,提出风险减少、承担、分担三种思路:其一,通过减少中小企业面临的实质风险和认知风险两方面来减少整体风险;其二,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者供给以承担风险,建立不同风险级别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设计发挥“政府天使”的作用;其三,在中小企业自身和多个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分担高风险。

他还介绍了自己如何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规划、设计和应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他构建了包括金融机构或金融交易者内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金融行业自律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政府风险监管体系在内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多层结构,并强调了政府风险监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金融机构认识、确定及扩展风险承担极限。另一方面,他设计了包括“组织、规则、技术、信息”四维系统在内的子系统,将金融风险的三层结构与四维系统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完整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他认为,应以金融系统工程思想为基础,并链接协调多层次管理系统及其内部的组织、规则、技术和相关信息子系统,才能更好地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发展。

数智服务与绿色发展

华中生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基于服务和现代服务业,华中生提出了“数智服务”这一概念,即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强调新的“时空观”和多元价值,以满足用户整体需求为中心;数智服务是现代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随后,华中生教授介绍了数智服务的四个新特点:从粗放到精准服务;从专业到个性化集成服务;从静态到动态持续性服务;从时空受限到跨时空服务。

结合研究成果和案例,他还提出了实现数智服务的三个路径:制造服务化、服务过程智能化和发展免接触服务。其中,制造服务化是基于硬件和终端产品的服务智能化;服务过程智能化是决策的智能化,具体包括用户行为和需求的理解,服务运作决策,需求满足方案的设计和设备/系统故障的识别与维护;免接触服务区别于传统服务,具有非现场性、实时反应性和个性化等鲜明特征,是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最后,华中生分析了数智服务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数智服务通过其三个主要的实现路径对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探讨了“促进作用”关系成立的条件。在免接触服务可能促进绿色发展的条件中,华中生表示,当前“数”的投入多,“智”的投入少,要提高数据的流动性,让其充分发挥其资源的作用。华中生认为,不同的数智服务实现路径是未来需要研究和关注的方向。


专题分论坛

10月22日下午,来自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的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围绕各大主题,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了分享与交流。

能源环境管理分论坛

● 服务科学与工程分论坛

● 交通运输管理分论坛

● 工业工程与管理分论坛

● 大数据与商务分析分论坛

● 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分论坛

● 信息系统与数字化创新分论坛

● 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分论坛

● 复杂系统管理分论坛

● 工程管理分论坛

● 金融计量和风险管理分论坛

● 智能决策分论坛

● 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分论坛

 管理系统工程分论坛

● 协同创新与管理分会暨《系统管理学报》与《管理工程学报》分论坛

● 智能制造工程管理分论坛

● 青年学者及博士生分论坛


来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内容有整合

编辑:寿容儿

责编:王   雪

往期推荐


尔听斯聪 | 浙大文科近期学术活动概览[10.27-11.5]

求是智库 | 预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坛即将召开

第三届全国史学高层论坛暨第十五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在杭州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